1.亚运会广州城建投资多少?是根据城市的什么因素进行整改的?
2.广州亚运会对广州有什么影响
亚运会广州城建投资多少?是根据城市的什么因素进行整改的?
21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管理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在报告中指出,为迎接2010年亚运会,广州将投资20亿用于新建11座比赛场馆和改修旧场馆,围绕亚运村、新闻中心、地铁运输和市政基础的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
“体育还要为国增利”
如何使体育事业盈利,发展产业化是可行之道。21日的论坛上,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刘江南指出“目前广州拥有1300万人口,其中体育人口达58%,这可是一个大数目”。
“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要为国增光,为国增利”,刘江南分析了广州发展体育产业的有利条件,广州目前拥有42个单项体育协会。而体育硬件设施方面,全市拥有体育场馆10140个,占全国1.19%,体育场地面积为172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平方米,可供正式竞赛的场馆接近200个。“只要抓紧亚运会这个契机,广州体育产业发展将大有作为。”
美国梦之队有望来广州
“市场运作还是计划安排,官办为主还是民办为主,现代意识还是传统观念,这是发展体育产业碰到的三大矛盾。”
就推进体育产业化中遇到的困难,刘江南举出了2003年“中巴之战”的教训。“国家队对阵巴西队,这场比赛市体育局是有盈利的,大概200万,但是在政府办体育的观念下,大概有1万张门票是免费派发的,这可是一笔数百万的巨大浪费。”刘江南表示,要发展体育产业,体育馆部门就要有市场化观念,“体育局不是只会收钱的部门。”
刘江南还透露,美国篮球梦之队有望8月到广州打球,广州观众可以一睹巨星风采。
亚运会广州城市改造是根据城市改造的6要素进行的。
其中包括: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亚运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能极大改善区域的环境,使区域功能、形象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催化周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场馆合理分布,达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目的。广州根据城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发展战略,将形成“两心四城”的亚运会重点发展地区空间结构。
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由于亚运建设中涉及面非常广泛,庞大的建设量必将会使城市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不容忽视。比如说场馆形象,由于场馆占地面积都较大,体型突出,往往是城市的焦点和重要节点,其建设质量的好坏对城市形象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是亚运会顺利进行的保障,关系到亚运会的成败,巨额的投资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质的飞跃。为满足亚运的需求,旧城区的设施得到更新替换,提高了生活环境质量;新区的设施得到高标准的配套,使新区的发展有了发展的原动力,加速新区的建设。在广州亚运建设规划中,到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其中,1100亿将用于地铁建设。
对城市房地产影响
在仲量联行的一份分析报告中认为:“研究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申办城市举行奥运会,其房地产市场结构都将受到深入而长期的影响。”虽然亚运无法与奥运相比,但亚运对房地产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1990年,亚运会的举行使北京亚运村房地产商圈一夜崛起,并成为北京最具潜力的房地产板块之一,当地房价从3000多元/平方米暴涨到1万多元/平方米,一跃成为北京一大新城区和新商务圈。而在广州亚运村区域内已经开发、开售的楼盘有近20个,足见亚运对房地产的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亚运受关注的程度较高,是一个向外界展示城市风采的绝佳良机,亚运建设必将使城市的环境改善得到足够的重视和青睐。绿化增加、水环境治理、城市亮化工程等等将使城市的环境得到比较明显的提高和加强。广州在环境方面通过“青山绿地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市容美化工程”、“亚运场馆环保工程”等四大工程突现广州“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特征。
广州亚运会对广州有什么影响
广州给亚运会一个惊喜,亚运会给广州一次机遇:一次展示作为开放的、国际化的、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的机遇;一次励精图治、求新求变、超越自我的机遇。
一、一个“变”字无穷大。从1987年的六运会、到2001年的九运会、再到2010年的亚运会,20多年间,屡经重大赛事考验的广州正在描绘出一幅“商贸广州、国际都会、体育强市、山水名城”的美丽画卷。如果要在2010年亚运会与广州间找一个关联词,“变”字当仁不让。亚运,广州因你而变。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亚运会的举办有力推进了广州的现代化建设。体育场馆、交通设施、人居环境等硬件的点滴改变,都将夯实新生活基础。
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是将一座城市精神的深刻嬗变。眼下,要问广州人对亚运的评价如何,听到最多的,都是对城市环境优化、生活品质提高、人文素质升级的夸赞。天朗气清、美景处处、河涌重现……这些,这些百姓身边的变化,都是拜亚运所赐,这些,让广州亚运有了坚实的民意支持,也让广州亚运有了一份成功的底气。亚运会让广州投入很多,也必让广州收获丰厚。亚运会,不仅是一场全亚洲的体育盛会,更因它将留下大量有形的、无形的“亚运遗产”而让广州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亚运,无疑是广州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二、理念的力量无穷大。广州亚组委副秘书长刘江南曾说,6年多的筹办中,“亚运理念”已经深深融入这个东道主城市的肌理和血液之中。众所周知,“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与现代城市的高成长性有着高度的内在相通性。城市的发展需要内在精神动力的助推,亚运会则为广州提供了这个契机。借亚运东风,广州在城市面貌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将是亚运留给广州的财富。然而,亚运带来的绝不仅仅是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无形的、看不见的内在变化毫无疑问将是亚运留给广州的最大一笔财富。
三、“品牌”的力量无穷大。承接上段,在亚运带来的这些有形的、无形的惊喜中,最最重要的是,重大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机制,它能使城市形象“品牌化”,起到吸引游客、吸引投资、增加就业等多项作用。在这方面大型体育赛事表现尤为明显,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竞技体育本身,而成为文化盛宴和推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可以说,亚运会为塑造、提升广州城市形象,扩大影响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广州在市民中喊响的口号,需要每一个广州市民以东道主的姿态,争当文明人,进而以此推动、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
四、“由民做主”的施政观念无穷大。政府与民众同心同气,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基石;办好亚运会,同样如此,离不开民众的鼎力支持与积极参与。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场馆,都本着“赛中运动员使用、赛后老百姓健身”的便民原则,辐射了广州12个区(县),亚运会后,都将为当地百姓所用。而在广州市政府向市民派送的“大礼包”中,有的是实物,也有的是一张薄薄的感谢信,但它们不仅是政府对市民在筹备亚运期间对生活暂时不便毫无怨言的回报,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敬重。正如广州市长万庆良所言,政府行政必须要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一字之差,突出的不正是政府对市民的敬重吗?这份敬重,不仅是亚运期间、而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亚运为广州带来的种种,令人感动。在经济率先发达的广东,如何通过举办亚运会让更多的民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更加和谐,似乎是广州亚运会主办者的一个关注焦点。
五、20年跨度带来的新力量无穷大。广州亚运会,总会让中国人不自觉的回忆起1990年的那场北京亚运会来。回想20年前,那个时候全国人民对亚运会的关注程度一点儿不亚于北京奥运会,而本届亚运会的受关注程度已大不如前,但这却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因为20年过去了,中国已经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人们的心态变得平和了。1990年之前,中国没有举办过任何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所以对北京亚运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可以说是好奇。通过举办亚运会,可以展示中国改革初期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增强爱国热情。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变得强大了,中国的体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一样,正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对举办亚运会的心态也就自然更为平和了。
如果将广州亚运会与20年前成功举办的北京亚运会作下对比,就可感到:这两届相隔20年的亚运会,以体育盛会的方式集中演示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就以举办这样的综合性体育盛会需要很多金钱后盾来说,广东省去年的GDP总量已经超过香港、台湾,达到3万9千多亿,两倍半于北京亚运会时的中国大陆GDP总量;仅仅广州一个城市的GDP总量,已经达到9千多亿元,超过北京亚运会时中国大陆GDP总量的50%以上,今年更有望超过一万亿。正因为改革开放使得广东包括广州有了如此雄厚的财力,羊城广州承办亚运会才能够从容不迫、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