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运会规则是否允许田径运动员赤脚参赛?
2.现代奥运会第一位黑人选手是谁?
3.邹越老师在南京演讲的一段 那个黑人男孩儿叫什么 有他的简介么
4.非洲和奥运会的故事
奥运会规则是否允许田径运动员赤脚参赛?
可以
1960年9月10日 - 埃塞俄比亚赤脚参赛选手阿贝贝(Abebe Bikila)获得罗马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并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他也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会金牌的非洲黑人选手。
1964年10月21日 - 东京奥运会上,同样是埃塞俄比亚选手阿贝贝,不同的是这回他穿了跑鞋,他成为了首位蝉联奥运会男子马拉松冠军的运动员。阿贝贝也创造了2小时12分11秒2的世界纪录。
他被称为赤脚大仙
现代奥运会第一位黑人选手是谁?
是劳陶瓦和亚马斯尼
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第八大城市圣路易斯举行。虽然今天非洲运动员在奥运会历史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无数黑皮肤的奥运英雄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但那时候,种族歧视严重,当时规定,黑人运动员没有参赛资格,甚至根本不让进入圣路易斯城。当年世界博览会也在圣路易斯召开,组织者想尽办法,让一些非洲选手扮演成世博会的表演者进入圣路易斯。
当时有两名祖鲁族后裔、非洲运动员劳陶瓦和亚马斯尼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圣路易斯的。赛前,组织者很看好这两位南非小伙子,希望他们能在马拉松赛中取得好成绩。然而遗憾的是,劳陶瓦只拿到了第九名,亚马斯尼更落到了十名之后。
劳陶瓦本来应该取得更好的成绩,可在离终点还剩1500多米的地方,附近居民家的一条猎狗猛烈地袭击他,为了躲避猎狗的追袭,倒霉的劳陶瓦绕了一个大圈子。这期间没有任何官员、裁判或者观众出面帮忙。圣路易斯奥运会种族歧视丑闻里这让人羞耻的一幕永远留在了奥运会历史上。
不管种族歧视者如何阻挡,历史证明,奥运会上黑人运动员终会大放异彩。乔治·波格就是奥运会上黑人运动员崭露头角的第一人,他的出现让正义的人们备感安慰。他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赛前已经是美国大学生400米纪录的保持者,但400米并不是他的强项,跨栏才是他的拿手好戏。
在圣路易斯奥运会上,他参加了200米和400米跨栏,最终获得两枚铜牌,或许成绩并不令人瞩目,但这是现代奥运会中黑人选手赢得的最初的奖牌。乔治·波格也因此被载入奥运会史册。
邹越老师在南京演讲的一段 那个黑人男孩儿叫什么 有他的简介么
(一)原来这个还在跑的选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19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肩部脱臼,但他并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继续向终点跑去。渐渐的,所有选手都将他远远甩在身后;渐渐的,围拢在街道两侧打气助威的人群已散尽,天色也越来越黯淡,所有人都觉得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坚定地跑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比赛远未结束。
又过了半小时,天色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继续着。由于剧痛,他的慢跑比寻常人散步还要慢,他的膝盖不住流淌着鲜血,嘴角也痛苦地抽搐。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名记者,这位记者同情地看着他,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显然毫无准备,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坚定地答道:“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被深深感动的记者不但向自己的杂志社发了稿,还立刻把稿件发回奥林匹克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会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为这位勇敢的选手助威、欢呼,在观众的鼓励下,阿赫瓦里拖着伤腿,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几乎是蹭到了终点线。
他被当作英雄般簇拥着,受到了远比冠军更隆重的礼遇。由于过于激动,人们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获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
(二)第一,马拉松赛长42.195千米,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是跑出五公里后就受伤的,而非“离终点200米处”。第二,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是因碰撞而摔倒,而非“被人用罐头瓶砸在脚背上”。第三,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只是膝盖受伤,肩部脱臼,而非“全身是血”。第四,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到终点时马拉松颁奖已经结束了,《三角洲天空画报》的记者,这位记者同情地看着他,不解地问了一句话,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拼命跑下去?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说话时轻轻笑了一下,说“我的祖国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派我来听发令枪声的,他们要我来冲过终点的。”这也是他回答那个记者的话。而非邹老师所说的“你别碰我,你一碰我我就犯规了……”事实是医生已经为他缠上了绷带。这个记者很感动,随即将报道发回了组委会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会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为这位勇敢的选手助威、欢呼,在观众的鼓励下,阿赫瓦里拖着伤腿,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
最后一段距离他一瘸一拐甚至是单脚跳着完成的,而非“用指甲抠着地”甚至“爬”才到终点的这个黑人并没有死,二00八年四月十三日,阿赫瓦里还在自己的祖国坦桑尼亚的海滨城市达累斯萨拉姆,手持祥云火炬跑了六十三米。倒下的那个男孩不是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而是公元前490年菲力比斯(或菲迪皮茨)。这是马拉松运动的由来,它起源于公元前490年的古希腊。相传,希腊人和波斯人在希腊的马拉松镇进行了一场战争,希腊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胜利的消息送到雅典,派了一个名叫菲力比斯(或菲迪皮茨)的战士,从马拉松一直跑到雅典。他到达目的地时精疲力尽,只说了一句:“欢乐吧,我们胜利了!”就倒毙在广场上。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背面的奔跑者是也为了纪念希腊战士菲力比斯而绘制的。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已经绘制好了,而非为了纪念“那个黑人男孩”才绘制的。
非洲和奥运会的故事
非洲与奥运
不论大国还是小国,成绩是一鸣惊人还是名落孙山,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首批选手,他们的名字几乎总会被铭入史册,被后来人反复提起,广为传诵。
可是非洲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两位选手却并未享受到这一待遇,他们虽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却似乎总被非洲人刻意回避,甚至他们的祖国南非,也仿佛并不情愿更多地忆及这两位体坛前辈一般。
他们一个叫莱恩·塔夫,一个叫让·马什阿尼,都来自南非,参加了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那届被谑称为“美国奥运”的奥运会总共只有689名选手参赛,美国一家就占了533人,外国选手寥若晨星,参加马拉松比赛的更只有区区31人,不但如此,由于这次马拉松比赛闹出无数笑话:比赛全程是40.2公里、而不是标准的42.195公里,第一个跑到钟点的美国人洛茨途中偷偷搭乘了17公里汽车,顶替他获得金牌的希克斯后来被发现中途注射了、还灌了烈酒提神,本有争冠实力的古巴选手卡哈尔途中因为口渴跑进果园偷吃苹果耽误比赛,结果只拿了个第四……两位非洲选手身处如此热闹的焦点舞台,居然毫无声响,甚至连他们究竟名列第几也不见记载。
这二位都是黑人,属于布须曼族,居住在南非北部贫瘠干旱的卡拉哈里沙漠。布须曼人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黑人族群,身材矮小,成年男子最高也不超过1.60米,两位选手的身高未见记载,大约也在1.50-1.60之间罢,虽然个子矮,但由于他们整日以外出为生,成年男子通常两人一组,每星期要在沙漠中长途奔跑2-3个来回,以捕杀同样善跑的羚羊和鸵鸟,因此他们都是天生的长跑家(此次参赛他们也是同时派出2人,不知是否跟其捕猎习俗有关),那个年头没有飞机,他们乘船飘扬过海20多天才到达赛地,虽说名落孙山,也只能说“非战之过”,再说奥运宗旨原就是重在参与,何以被冷落至此?
原来在这届奥运会开幕前仅仅两年,英国通过残酷的英国-布尔战争征服了荷兰白人后裔组成的两个国家,成立了统一的、白人种族主义专制的“南非联邦”,为了彰显这个新国家的国际形象,他们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参加同样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博览会,展示南非的经济成就和风土人情,塔夫和马什阿尼,便是专为这个博览会准备的展品——对,就是展品,而参加奥运会马拉松只不过是附带。
作为种族主义压迫下毫无地位可言的黑人、而且是比祖鲁、科萨等大的黑人部族更受歧视的“矮黑人”布须曼人,两位运动员一面要准备参加比赛,一面还要每天站到世博会的展台,展示他们矮小的身材、与其他黑人种群迥异的相貌特征,甚至被迫表演他们特有的语言——一种由舌头弹出的高低长短、抑扬顿挫“噼啪”声组成的奇怪语言,显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南非代表团”还是两位选手自己,都不可能对这样一次参赛产生任何重视或自豪感。
更让人咋舌的是,主办国美国异想天开地在奥运期间的“奥林匹克节”上搞了个“人类学日”,让一些所谓的“原始民族”的奥运代表相互间进行爬竿、打泥仗之类“比赛”,两位南非选手也被迫参加,这种带有明显种族歧视色彩的安排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普遍不满,甚至顾拜旦也愤愤地称,这种活动是奥运和全人类的耻辱,决不允许在今后的奥运会中再次出现。
由于当时的南非出于种族主义偏见,根本就没把这次参赛和两位黑人选手当作一件国家荣誉看待,因此长期以来对这样的“第一次”不愿多提,非洲其它国家在纷纷独立并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也因这次参赛饱含污辱性而予以回避,甚至实现种族平等的南非新也出于同样因素淡化此事,如此一来,本应记下浓重一笔的非洲首次参加奥运会,就注定只能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颇有些尴尬的淡淡一点了。